來源:重慶時報 2009-11-05 09:30:47
11月2日,教育家陶西平抨擊中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弊端。他說,現在作文教學中教學生“母親都是善良的”,所以孩子都在撒謊,寫了個虛擬的母親。他認為學校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選自11月3日《長江日報》)
當陶西平痛心疾首于“為什么作文中的母親都是一個模式”時候,筆者卻忍不住想問,除此之外,孩子們還有其他可以得到高分和老師夸獎的模式嗎?媽媽是善良的、爸爸是嚴厲的……在小時候,我們就已經學會并習慣了這樣的表達,這當然不是因為我們家長的性格完全一樣,而是因為這就是問題的標準答案。
現有教育模式下,孩子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恐怕就是“你要聽話”。“話”里固然蘊藏了成年人的生活經驗和智慧結晶,但對孩子來說,更多的只是意味著一種“標準答案”。久而久之,孩子不僅沒了獨立思考的欲望,甚至就連判斷的能力也大打折扣。
標準化教育盛行,被標準化的豈止是“媽媽”?從孩子的發(fā)型著裝到言行舉止,無一例外散發(fā)著標準化的氣息。人常說應試教育中的孩子是辛苦的,因為要面對書山題海,我卻想說,應試教育實際上培養(yǎng)了孩子的懶惰,因為他們學會了背誦“標準答案”放棄了獨立思考;诖,或許不難理解,為什么國人小時候可以考取高分,隨著年齡的增長創(chuàng)新能力的不足卻逐漸顯現--當他們沒有“公式”可套的時候,習慣于“聽話”的孩子,怎能面對那未知的一切?
看著一代代孩子套用同樣的“媽媽公式”,是一種悲哀。簡單指責沒教孩子明辨是非,或也有失公允。原因很簡單,在目前的應試教育模式中,倘若一所學校的孩子在作文中展示出大量“性格迥異”的媽媽,不被視為另類才怪。尊重孩子的個人差異,就應當尊重多元化“媽媽”的存在,而這首先就應當改革應試教育的評分機制,使形形色色的“媽媽”都有立足之地。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