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網
全國站
快捷導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熱門中考資訊 中考成績查詢 歷年中考分數線 中考志愿填報 各地2019中考大事記 中考真題及答案大全 歷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頁
您現在的位置:中考 > 初中資源庫 > 初中教案 > 初二語文教案 > 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13 蘇州園林(3)

來源:中考網整理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4-03-13 11:06:10

中考真題

智能內容

  有關資料

  一、假如我教《蘇州園林》(葉至善)

  初中語文課本第四冊選了我父親的一篇文章──《蘇州園林》。

  假如我是語文教師,在教同學們學習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給他們說明這是一篇“序文”──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這本攝影集就叫做《蘇州園林》。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紹蘇州園林的攝影集,約我父親寫一篇序文。為一本書寫序文,總得先看一看這本書的內容,為攝影集寫序文當然也應該如此。可是那家出版社還沒有把攝影集編好,說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滿意,準備重拍。內容還沒有看到怎么能寫序文呢?好在我父親從小生長在蘇州,幾處有名的園林他都熟悉。還有,他書架上有一本陳從周教授編撰的《蘇州園林》,是二十多年前同濟大學出版的,雖然是學術性的著作,卻附了195幅精美的照片,可以作參考。有了這兩個條件,寫序文就不會憑空亂說了。我父親寫這篇序文,開頭就從陳教授的《蘇州園林》說起,還說這本書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他的童年;而且在最后一段,交代了這篇文章是為將要出版的《蘇州園林》作的序文。

  序文寫好后就交給香港那家出版社了,不知什么緣故,這本新的《蘇州園林》遲遲不見出版!栋倏浦R》雜志編輯部知道了我父親有這樣一篇文章,要求讓他們先發(fā)表,于是就以我父親贈陳從周教授的詞《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諸園寄深眷”為題目,發(fā)表在《百科知識》1979年第4期上。發(fā)表的時候刪去了最后的幾句話,是得到我父親的同意的。但是這樣一刪,讀者就不明白這是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了。后來,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編入語文課本,又刪去了這篇文章的第一段,也是得到我父親的同意的。“拙政諸園寄深眷”這句話在第一段里,第一段刪去了,題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蘇州園林》。編者作了一條注,交代了這篇文章的出處和原來的題目,可惜沒有說明這是一本攝影集的序文。如果說明了,讓語文教師了解了我父親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教起課來一定會切合實際得多。

  我是知道這段經過的,所以假如我是語文教師,在教這篇課文之前,我先要告訴同學們這是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接著,我要給同學們說明一本書為什么要有序文。序文有由本書的作者自己寫的,也有由別人寫的。由作者自己寫的,大多表明他為什么寫這本書、怎樣寫這本書之類;由別人寫的,大多介紹這本書的內容,或者加上一些評論,也有給讀者介紹作者的。我說“大多”,等于說并非全都如此。但是不管序文寫些什么,對理解這本書都是有幫助的。我父親的這篇《蘇州園林》既然是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那么對讀者欣賞這本攝影集有沒有幫助呢?在布置預習的時候,我就提出這個問題來讓同學們考慮和討論。我應該把攝影集拿出來,供給同學們比照。香港的那一本至今還沒有出版,我可以取父親所藏的陳從周教授的那一本來代替;還有個辦法,就是從各種畫報上去找蘇州園林的照片,找那些跟文章最相配合的,當然越多越好,F在各種畫報上蘇州園林的照片極多,收集并不困難。

  同學們經過這樣的預習,就用不著我再說什么了。我只要問:“你們讀了文章,再看這些圖片,是不是覺得圖片上的景物更有意思了?”同學們一定同聲說“是”,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光這樣回答很不夠,我要請同學們說一說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同學們的回答一定各有不同,有的從文章說到照片,有的從照片說到文章,我只要在一旁隨機指點幾句就成了。在必要的時候,我可以拿出一些圖片來讓同學們比較,例如對稱的宮殿式建筑、西方園林中的行道樹、北京的宮廷園林等等。作這樣的比較是為了幫助同學們辨別異同,絲毫不含褒貶的意味。各種建筑設計和園林布置都各有長處,文章中也并沒有說世界上的園林惟獨蘇州的好。經過這樣一番討論,同學們鑒賞造型藝術的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藝術鑒賞能力的提高是修養(yǎng)方面的事,看不出痕跡,也沒有止境,需要的是不斷地訓練。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把這個道理貫穿在教學工作中,但是不必向同學們明說。

  如果同學問我:“在寫作技巧方面,從這篇文章可以學到一些什么?”我就告訴他們:介紹任何一件事物總得抓住這件事物的特點,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蘇州園林》這本攝影集,其實就是抓住了蘇州園林的特點來寫的:第一段說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的地位,第二段總說蘇州園林布置的匠心,以下的四段說容易被人們注意的大處,再往下的兩段說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小處,第九段把蘇州園林跟北京的宮廷園林作了比較,最后一段說可以說的還有,意思是讓讀者自己從攝影集中去尋找。文章的結構很平常,沒有什么“技巧”可言,但是這樣的結構很容易使人接受。

  有一點倒可以說一說:這篇文章原題為“拙政諸園寄深眷”,課本上是注明了的。“寄”是“寄托”的意思,“眷”是“眷戀”,也就是“深切的懷念”。我要請同學們說一說,他們讀了這篇課文有沒有體會到這種“深切的懷念”的感情。假如他們回答說體會到了,我就進一步問:“文章中并沒有一句動感情的話,你們是從哪兒體會到這種感情的?”對這個問題能談到多么深就多么深,我不強求他們。

  現在還要告訴同學們:讀一本書一定要讀序文,如果書中有序文的話。最好讀兩遍:讀正文之前讀一遍,可以心中有數,知道讀正文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地方,應該如何去理解;讀完了正文再讀一遍,可以回憶一下正文的內容,加深記憶和理解,同時判斷序文對這本書的評論有沒有說過頭和沒說夠的地方。如果布置作業(yè)的話,我就請同學們找一本曾經讀過的課外讀物,重讀它的序文,用實例說一說讀序文的好處,寫下來也可以,開個討論會談談也可以。

  許多語文老師常常采用這樣的辦法:教過一篇課文就讓同學們仿照這篇課文寫一篇習作。我以為這個辦法不太好,因為有些課文,或者從內容說,或者從形式說,并不適宜于同學們仿作。這篇《蘇州園林》,要仿作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從實際出發(fā)。我想同學們不論住在哪里,本城本鄉(xiāng)總有一兩處可供游覽的地方。我就挑選同學們常去的一處作題目,讓同學們開個會,大家來說說這處地方有什么特點。如果向不曾去過的人作介紹,哪些是非說不可的,哪些是可說可不說的;怎樣說才能說得明白,怎樣說才能打動人……討論過后,可以集體合寫一篇,也可以每人寫一篇。如果同學們負擔太重,不寫也可以,因為已經討論過了,他們已經受到了一次訓練。

  可是我并非語文教師,我沒有一點兒實踐的經驗。我的設想到底行得通行不通,完全沒有把握,恐怕只是紙上談兵,說說罷了。

  二、情趣兼?zhèn)浣承莫氝\──讀《蘇州園林》(秦兆基、浦伯良)

  蘇州園林,名聞全國,譽滿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館娃宮,便是蘇州第一座園林,F存的園林近則四五百年,遠則上千年,可謂源遠流長。蘇州園林究竟有幾處,尚無確切的統(tǒng)計,現存園林尚近二百處,無怪乎人們稱蘇州為“園林城市”。蘇州地處江南水鄉(xiāng),湖光山色,旖旎動人。這里文人薈萃,能工巧匠,代代相傳。園林設計者和匠師們將大自然優(yōu)美的景物,根據他們自己的藝術趣味和美好理想進行概括、提煉,創(chuàng)造出富有詩情畫意的園林,使它成為杰出的藝術品。

  歷來介紹蘇州園林的文章,或從建筑學角度寫,或從園林歷史寫,或從導游角度寫,各盡其妙。葉圣陶的《蘇州園林》以精練的語言、嚴謹的結構,從欣賞者的角度,抓住蘇州園林的藝術特點,條分縷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紹。

  葉老曾說:“大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緊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徹。”(《評改兩篇報導》第33頁)這是夫子自道。讀他的文章自然也可以從抓思路著手。本文的思路很清楚,先說明寫作的緣由,指出蘇州園林總的特點,然后根據園林的組成部分,分類加以說明,最后推出一道余波,使人感到含意不盡。

  全文11節(jié)(指未經刪改的原文),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是引子,說明寫作動機。(此節(jié)在教材中已被刪去)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歡迎微信掃碼
    關注初三學習社
    中考網官方服務號

熱點專題

  • 2024年全國各省市中考作文題目匯總
  • 2024中考真題答案專題
  • 2024中考查分時間專題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數線專題

[2024中考]2024中考逐夢前行 未來可期!

中考報考

中考報名時間

中考查分時間

中考志愿填報

各省分數線

中考體育考試

中考中招考試

中考備考

中考答題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飲食

中考家長必讀

中考提分策略

重點高中

北京重點中學

上海重點中學

廣州重點中學

深圳重點中學

天津重點中學

成都重點中學

試題資料

中考壓軸題

中考模擬題

各科練習題

單元測試題

初中期中試題

初中期末試題

中考大事記

北京中考大事記

天津中考大事記

重慶中考大事記

西安中考大事記

沈陽中考大事記

濟南中考大事記

知識點

初中數學知識點

初中物理知識點

初中化學知識點

初中英語知識點

初中語文知識點

中考滿分作文

初中資源

初中語文

初中數學

初中英語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學

中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