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wǎng)整理 作者:中考網(wǎng)編輯 2017-02-09 18:55:46
走出園子,擠在不絕的游人中間,聽得有人談?wù),網(wǎng)師園中的一景,殿春移仿建為“明軒”,將遠渡重洋,到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去落戶。于是,我就直奔帶城橋南闊家頭巷網(wǎng)師園去。它的后園門在葑門內(nèi)友誼路上。這座園子早日是南宋史正志“萬春堂”舊址,時稱“漁隱”,后荒廢。清乾隆年間,官僚宋宗元在此建園,意欲隱居為漁翁,標(biāo)榜“清高”,借原來“漁隱”之意,更名同師園,故而得名。清代洪亮古以園為題曾賦一律,詩云:“太湖三萬六千頃,我與此君同枕波;卻羨水西灣子里,輸君先己掛漁蓑。城南那復(fù)有閑裹,生翠叢中筑數(shù)椽;他日買魚雙艇子,定應(yīng)先詣網(wǎng)師園。”
網(wǎng)師團雖有七百多年歷史,幾經(jīng)興廢,破壞嚴(yán)重,到解放前,已散為民居。公元1958年始由人民政府加以整修開放。后又多次修整,起頹興廢,刪除雜蕪,又擴建了梯云室一區(qū)庭院和冷泉亭、涵碧泉等景,才使名園煥然一新。
網(wǎng)師園的面積只有八畝多,園子雖然不大。但山水花木布局相宜,亭臺樓閣結(jié)構(gòu)縝密,總體平面分三大部分:由較多的建筑物,組成庭院兩區(qū),主要是供國主享樂生活之用。南面的小山叢桂軒、蹈和館和琴室為一區(qū),是作居住宴聚的小庭院;北面以書房為主的一區(qū),是由五峰書屋、集虛齋、看松讀畫軒、殿春移等庭院組成。園子的主要景區(qū)則是以中部的水池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和建筑。這樣的布局,既宅園分明,又緊密結(jié)合,使整個第宅園林的外形整齊均衡,內(nèi)部又化整為零,境界各異。正如廊下補壁之碑刻所記:“地只數(shù)畝,而有迂回不盡之致,居雖近裹,而有云水相忘之樂……”
次日,趕前吃過早餐,匆匆走出樂鄉(xiāng)飯店,徑向蘇州最大的名園——拙政園走去。國在樓門內(nèi)東北街,始建于明代中葉(十六世紀(jì)初),距今有四百多年歷史,是中國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園址原為大宏寺,明正德年間,御史王獻臣占寺地營私園,從此成了官僚的別業(yè)。以后,又從官僚地主的私園變?yōu)楣偈,?fù)散為民居,屢更園主,多次改建,解放后才進行了全面修整和擴建。現(xiàn)在全國包括中部(拙政園),西部(舊“補園”),東部(原“歸田園居”)三部分,總面積62畝。王獻臣造園時,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國鬻蔬,是亦拙者之為政也”的一席話,命名“拙政園”。
據(jù)明代文征明(衡山)著《王氏拙政園記》、《拙政園圖》記載,拙政園舊址是一片積水彌漫的洼地,建園之初,園內(nèi)建筑物只有一樓一堂和八處亭軒;而茂樹曲池,水木明瑟曠遠,自然風(fēng)光卻不壞。最初園子的形成和明代大畫家文征明是分不開的,F(xiàn)在園子里的“拜文挹沈之齋”,就是為紀(jì)念衡山先生和沈石田兩位大師而興建的;現(xiàn)存的遺物遺詠也不少、從東園入門,便可瞧見一株虬枝的紫藤,前置石碑,上書;“文衡山先生手植藤”,雖歷時四百多年,卻老而彌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有口皆碑的書聯(lián),也是衡山先生手跡?上,我來時近深秋,既看不見暮春紫藤繁花齊放,也聽不到炎夏蟬噪一時。我雖有些兒惋惜,卻仍飽覽了融貫全園的詩情畫意。
拙政園的特點是以水為主,有聚有分,尤以中國為代表,水的面積約占三分之一。中園又是全園的精華所在,面積十八畝半。我從東園的“術(shù)香館”西行,橫過一帶花窗長廊,到達“倚虹亭”,中園景色大體在望,臨水建造形體不同高低錯落的建筑物,很有江南水鄉(xiāng)特色。踱過石欄小橋,就到“遠香堂”。這是中部的主體建筑,懷抱于山池之間,周圍環(huán)境開闊,四周長窗透空,環(huán)觀四面景物,如同觀賞長幅畫卷。堂中陳設(shè)精雅,放置四時鮮花盆景,若當(dāng)夏日,自然荷風(fēng)撲面,清香滿堂。取自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中“香遠益清”句意以為堂名。恨我柵柵來遲,“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早已香消殞滅!不得一見,誠謂憾事。
出遠香堂,循短廊,過“倚玉軒”,只見他水分出一支,南流直至墻邊,再折西,就到小飛虹,東西方向橫跨水上。這是蘇州諸國中唯一的廊橋。朱紅色橋欄倒映水中,水波蕩漾,宛若飛虹,因而得名。
過小滄浪水閣往北,有假山一座,由這里沿地過小橋,就到了旱船。它的下層叫“香洲”,取《楚辭》“采芳洲之·杜若”的詩情;上層名“徵觀樓”,樓中有大鏡一面,映著對岸“倚玉軒”一帶景物,擴景深遠。這種虛實對比增加景深的手法,對愛欣賞含蓄書畫的游人,應(yīng)該說是一種美的享受。
拙政園開闊疏朗,明靜自然的圖畫,比比皆是。你看,西園的“留聽閣”,閣名取唐李商隱“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詩意。閣前有平臺,兩面臨池,池中植荷。“扇面亭”的題額“與誰同坐軒”是取用蘇軾“與誰同坐,明月清風(fēng)我”的詞意(見《點絳唇》),一看就會使你意識到這位空虛的詩人,孤高到只有明月清風(fēng)才能為伍。其實,引申到園林中,確也不失“風(fēng)雅”。批把國北側(cè)云墻上的園洞名“晚翠”,從洞門南望,以嘉實亭為主體構(gòu)成一景;從批粑園內(nèi)透過洞門北望,以雪香云為主體又構(gòu)成一景。總之,拙政園處處景色自然,處處是精美的圖畫,其特色有著濃厚的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格。
從拙政園出來,肚子有些饑餓,為了搶時間,隨意買了一包著名蘇州糕團,內(nèi)有五色方糕、豬肉大麻糕之類,邊走邊吃,趕車赴閶門外田園馬路。
同車有位旅游迷,也是從拙政園來。他好像察覺到了我游園子的偏愛,隨便攀談起來。他說:“我不止一次游留園,每次總不放過以‘涵碧山房’為主體的中園。它前有荷花池,另三面都有重疊的假山。東有‘觀魚處’,西有‘聞木犀香軒’,北有‘自在處’、‘明瑟樓’,假山高處還有‘疊翠’,這一帶有山有水,有齡高數(shù)百年的古樹,是一幅絕好的山水畫。”他一說完,我毫不懷疑,不知何時這位旅游迷,的確定察到了我的秘密;游名園,我單愛看富有畫意的景色。我覺得這會使我的鄉(xiāng)情長遠縈回腦際。
談笑之間留園已到,這位素不相識的游伴,自薦做我的向?qū)。尚未入園,他的話匣又開:“留園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時稱‘東園’,光緒初年改稱‘留園’,占地五十多畝,大致分為四個景區(qū):中部是涵碧莊原有基礎(chǔ),經(jīng)營最久,以山水見長,明潔清幽,峰巒懷抱,是為全國精華所在;其他三部分是光緒年間增建的,東部以建筑為主,重檐疊樓,曲院回廊;西部為自然景色;北部是田園風(fēng)光。四區(qū)景域的建筑,大部分以曲廊系束,廊長700多米,依勢曲折或盤山腰,或窮水際,通幽登壑,蜿蜒相續(xù),使園景顯得堂奧縱深,變幻無窮。”說著說著,向我做了個手勢,“你自己去欣賞吧!”他疾步進了園子。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