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wǎng)整理 作者:中考網(wǎng)編輯 2017-02-14 11:12:27
妙峰山是北平一帶的民眾信仰中心。自從明代造了碧霞元君廟以來,直到現(xiàn)在約三百年,不知去了多少萬人,磕了多少萬頭,燒了多少萬香燭,費了多少萬金錢。這著實是社會上的一件大事。可是要找一篇關于妙峰山的記載,除了涼朝官在筆記里偶然提起幾句之外,是找不到的。這沒有什么可怪,燒香的民眾和作文的士大夫們站在兩個世界里,他們本來是各不相關的。
我自民國元年到北平,直到九年在北京大學畢業(yè),時間不為不久,但絕不知道有妙峰山進香的一回事。這也難怪,這座廟離城百里,太遠了,接觸不到。雖是城內(nèi)墻上每年必貼著許多香會的報貼,陰歷四月初旬又有無數(shù)“帶;丶”的特殊人物,但天下的事情不入我們的意識的何啻萬千,這一點事情熟視無睹有什么稀罕呢!
自從民國九年的秋天我和陳萬里先生游西山,入山很深了,方始走到妙峰山。那邊的廟,因為筑在很小的山頂上,沒有多少屋宇,那時又不是進香的時候,人跡很稀,所以也沒有引起我的注意。只有從三家店到妙峰山的一條路上屢屢看見小而新的廟,一座座地關著門,覺得有些奇怪。問驢夫,說是茶棚。山里為什么要有茶棚呢?茶棚為什么要造得這樣講究呢?當時曾起過這些疑問。可是,世界上的事情我們不明白的太多了,我哪得一一去問個究竟呢,所以也就擱著了。
隔了四年,我又和吳緝熙先生游三家店,渡渾河。那時恰巧是陰歷的四月初八,來來往往的人非常多,每座小廟——即四年前的驢夫告我的茶樅——又都擊著磬,唱著喝茶喝粥的歌,廟內(nèi)外歇著無數(shù)進香的人,每到一個人就到神座前磕一個頭,這才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很想跟他們一同上妙峰山去看看了,可是過夜的東西一些沒有帶,只得回家。這次回家之后,街坊上貼著的會貼便一一映入了我的眼簾。
忍了一年,會貼又出來了。這個好奇心再也不能制止,就請求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主任沈兼士先生,派我們?nèi)フ{(diào)查。承兼士先生的允可,我們的調(diào)查團于十四年四月三十日(陰歷四月初八)出發(fā)了。這一次雖僅僅首尾三天,沒有盡量調(diào)查,但獲得的材料都是新的,整理這些新的材料感到無窮的快樂。整理的結果,在《京報》副刊上連出了六次的《妙峰山進香專號》。那時頗激起社會的注意。
又隔了三年,我們在中山大學的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里編印《民俗叢書》,就把這幾個專號編成一冊《妙峰山》,十七年九月,這本書出版了。
我常想,能夠注意這個問題的,怕全國只有我們幾個人吧?我們調(diào)查的固然不詳細,但比我們詳細的還有誰呢?倘使我們不作這一次的調(diào)查,將來這件事情消滅了之后,再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人知道那些情形呢?所以我在這書的序里說: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