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網(wǎng)
全國站
快捷導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熱門中考資訊 中考成績查詢 歷年中考分數(shù)線 中考志愿填報 各地2019中考大事記 中考真題及答案大全 歷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頁
您現(xiàn)在的位置:中考 > 知識點庫 > 初中語文知識點 > 名言名句 > 正文

2019年中考語文真題考點--理解性默寫49

來源:網(wǎng)絡 作者:中考網(wǎng) 2019-05-10 21:38:48

中考真題

智能內(nèi)容

  4.用詩詞原句填空。(10分)

  ⑧相隔千里,漂泊異鄉(xiāng)的游子在中秋之夜,常會輕吟“▲”,表達對故鄉(xiāng)親人的祝福。(用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的詩句填空)

  【答案】4.⑧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每空1分,錯、漏、添、倒一處,該空不得分)

  【解析】試題分析:考查理解性默寫。顧名思義,理解了才能默寫出來;理解了才能記得久、記得牢。只是搖頭晃腦不加理解的背是沒用的,因為你所記憶的東西,能用的地方,遠遠不止于默寫這點范疇。所以平時一定要加強理解性默寫的訓練。根據(jù)題干與詩文內(nèi)容選準詩句是作答的關鍵。要注意“側(cè)“嬋娟”等字詞的書寫。

  【名句賞析】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這兩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現(xiàn)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

  【考點解析】表達祝愿的詩句

  1.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diào)歌頭》

  2.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王昌齡《送元二使安西》

  3.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愿天上人間,占得歡娛,年年今夜。——柳永《二郎神》

  5.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趙長卿《探春令》

  6.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愿。一愿郎君千歲,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歲歲長相見。——馮延巳《長命女》

  7.滿酌玉杯縈舞袂。南春祝壽千千歲。——晏殊《蝶戀花》

  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9.今朝祝壽,祝壽數(shù),比松椿。斟美酒,至心如對月中人。一聲檀板動,一炷蕙香焚。

  禱仙真。愿年年今日、喜長新。——晏殊《慶生辰》

  10.但愿從今,一年強似,一年時節(jié)。——崔敦禮《柳梢青》

  【考點定位】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能力層級為識記A。

相關推薦:2019年中考語文真題考點--理解性默寫匯總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高考網(wǎng)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歡迎微信掃碼
    關注初三學習社
    中考網(wǎng)官方服務號

熱點專題

  • 2024年全國各省市中考作文題目匯總
  • 2024中考真題答案專題
  • 2024中考查分時間專題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數(shù)線專題

[2024中考]2024中考逐夢前行 未來可期!

中考報考

中考報名時間

中考查分時間

中考志愿填報

各省分數(shù)線

中考體育考試

中考中招考試

中考備考

中考答題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飲食

中考家長必讀

中考提分策略

重點高中

北京重點中學

上海重點中學

廣州重點中學

深圳重點中學

天津重點中學

成都重點中學

試題資料

中考壓軸題

中考模擬題

各科練習題

單元測試題

初中期中試題

初中期末試題

中考大事記

北京中考大事記

天津中考大事記

重慶中考大事記

西安中考大事記

沈陽中考大事記

濟南中考大事記

知識點

初中數(shù)學知識點

初中物理知識點

初中化學知識點

初中英語知識點

初中語文知識點

中考滿分作文

初中資源

初中語文

初中數(shù)學

初中英語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學

中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