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中考 > 知識點(diǎn)庫 > 初中語文知識點(diǎn) > 寫作
唐 杜牧《秋夕》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雖已是秋天,但連日陰云漠漠,故不見嚴(yán)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聽雨吉:雨打枯荷,單調(diào)、凄涼。 唐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山野客醉醒
2016-07-15
劉禹錫《秋詞二首》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fēng) 描寫荷葉在秋風(fēng)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情緒。 府 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輕羅小扇:輕薄的絲制團(tuán)扇。這兩句描寫紅燭在秋夜
2016-07-15
唐 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綠蕪:綠草。合:長滿。意謂雨后庭中小徑長滿綠草,霜后花園中落滿紅葉,庭院一片荒涼寂寞景象。 唐 白居易《司馬宅》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唐 劉
2016-07-15
唐 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秋風(fēng)萬里動,日暮黃云高 唐 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 返照:晚照,夕照。亂流:縱橫錯雜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 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準(zhǔn)上人蘭若》 萬
2016-07-15
唐 杜甫《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fēng)煙接素秋 唐 杜甫《秋興八首》 遠(yuǎn)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 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唐 杜甫《月》 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 杜甫《茅屋為秋
2016-07-15
唐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xiàn)一片深秋景色。 唐 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2016-07-15
唐 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fēng)江上寒 唐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yuǎn)近,出門盡寒山 唐 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fēng)嚴(yán)清江爽 唐 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
2016-07-15
唐 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 王維《闕題二首 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 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
2016-07-15
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 王績《野望》 掛林風(fēng)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 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2016-07-15
南朝梁 范云《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fēng)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 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時維九月,序?qū)偃?維:語助詞,無義。序:時節(jié)。 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2016-07-15
南朝齊 謝朓《宣城郡內(nèi)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 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fēng)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
2016-07-15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 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guān)。眺:遠(yuǎn)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2016-07-15
秋風(fēng)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 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 陶淵明《酬劉柴!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yuǎn)貌。 晉 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2016-07-15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yuǎn)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若在遠(yuǎn)行:好象人在遠(yuǎn)行之中。 戰(zhàn)國楚 宋玉《九辯》 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 劉徹《秋
2016-07-15
1、蝦蟹魚貝,讓你滿口盡鮮。 2、原汁原味的海鮮,五色斑斕的貝殼,帶給您純正自然的海味。 3、各色漁家美食,多樣海洋小吃,盡在舟山。 4、登舟山仙島,品美味海鮮,賞壯闊海景。 5、游人間 鮮 境,品海中風(fēng)韻。 6
2016-07-15
京ICP備09042963號-13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7853號
中考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2005-2019 m.112jj.cn. All Rights Reserved.